从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25位获奖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树立了明确而远大的志向,并且最终得以实现,在与志向相关的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次,大部分获奖者的志向直接与"科学报国、科学救国、科学强国"相关。 二、广泛而集中的兴趣 是促进获奖者科学研究发展的助推器 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与积极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整理获奖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获奖者都认为兴趣在他们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谢家麟指出,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是兴趣、能力和外界的支持。他把兴趣放在最前面,可见他认为兴趣是个人成才最关键的方面。[21]表2是对25位获奖者兴趣爱好和获得成就领域的梳理。 由表2可以得出三点结论。一是获奖者大都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们不是书呆子,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兴趣,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叶笃正、郑哲敏、于敏等都具有多种不同的兴趣爱好。很明显,广泛而丰富的兴趣爱好不仅有助于获奖者获得渊博的学识、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还可以为获奖者集中于某一领域的研究而提供新的视角和帮助。徐光先认为,在对感兴趣的围棋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围棋对我的逻辑思维训练享用一生"[22]。二是获奖者全部都有集中的兴趣焦点,且集中的兴趣焦点与他们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当个人选择一个集中的兴趣焦点之后,他就会自动把时间、精力、才能、智慧和其他优势集中到这个兴趣上,无形中形成聚焦作用,从而更能在这一兴趣上获得惊人的成就。如于敏从小对理科特别感兴趣,上大学期间虽然由于经济困难接受资助而不得不选读工科,但是这不是他的兴趣焦点所在,后来一有机会就想方设法转到他兴趣焦点集中的理科坚持学习和研究,最后成为理论物理学家。[23] 三是获奖者的集中研究领域大部分都直接出现在他们的兴趣爱好里面,极少数获奖者的集中研究领域即使没有直接在兴趣爱好里体现出来,也是从兴趣爱好里衍生出的相关领域。如吴良傭小时候对绘画特别感兴趣,后来他集中研究的是建筑,取得重大成就的领域是建筑与城市规划,这些都涉及建筑设计和制图,与他的兴趣绘画息息相关。 此外在对25位获奖者有关兴趣的资料研究过程中,还得出两个从表格里不能直接看出但非常重要的发现。 第一,获奖者发生过兴趣转移。一部分获奖者本来是对一个事物感兴趣,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而又发生兴趣转移,对别的事物感兴趣进而研究相关的事物,最后在转移兴趣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吴文俊本来对物理十分感兴趣,上大学时也想读物理,但由于接受学校的奖学金就得按学校指定的专业报考,就报了并不怎么感兴趣的数学,到大二已经对数学感到厌倦,后来在三年级听了武崇林老师讲的实变函数论对数学产生莫大的兴趣,成为他数学生涯的转折点,最后通过努力学习和研究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24]叶笃正本来对物理学感兴趣,后来在钱三强的建议下,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物理学专业,而选择气象学,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慢慢培养了对气象学的兴趣,最后带领中国大气科学研究事业追赶世界尖端水平。[25] 第二,浓厚兴趣加上刻苦努力是获奖的根本。所有获奖者在感兴趣的事物中选择某一兴趣焦点作为集中研究领域之后,都是经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探索和研究最后才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的。可以说,在25位获奖者的整个科学研究经历中兴趣并不是最重要的,兴趣加上努力才是他们获奖的根本所在。 那么获奖者是如何对事物产生广泛兴趣以及对未来获得成就领域产生集中兴趣的呢?经研究发现,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获奖者本身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是他们对周遭事物产生广泛兴趣的基础。一个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的人,他就会有探索精神,不仅关心事物的现象,而且关心事物的本质;不仅喜欢逻辑思维与理论思考,还喜欢亲身实践和动手操作;不仅关心美妙无穷和充满未知的自然科学,还关心社会纷繁复杂的人文现象,关心人生价值、人生幸福和社会需求。因此在他的探索和实践中,随着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不断了解,更加容易引发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